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阅读点亮人生 书香润泽心灵——许昌学院附属中学教师读书心得分享系列活动(一)

作者:来源: 编辑:韩彩利 访问次数:发布时间:2023-05-05

语文组 李景远

这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是王军、肖培、东林、凌宗伟等老师写的《初中语文这样教》。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统编新课名师背教手记。这本书的封面上还有这么一句话。叫“有效备课,才有精彩课堂”。这本书里面有很多语文名家的备课与教学手记,涉及到多篇语文名篇,例如《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观沧海》《金色花》《中国石拱桥》《植树的牧羊人》等等。

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是要立德树人。统编教材并行的是双线结构,一个是人文主题,另外一个是语文要素。怎样使用教材把这双线结构贯穿下去,实现语文的最终目的,其实并不容易。相信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发现,统编语文并不好教。文章篇篇都是经典,知识点也非常密集。所以有时候难免就会出现,教的东西很多,可是学生学到的有限。我读这本书是期望能从这些名家身上学到更准确、更丰富、更深层的统编课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从我目前的读书结果来看,还是很有收获的。

简单地谈一下我读的两篇文章吧。第一篇是开篇第一篇,肖培东的《“与”是遥远处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湖心亭看雪》备课手记。这篇文章是明朝张岱写的小品文。我知道张岱是明朝遗老,也知道他写出来的是故国之思。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是很怕这篇课文。读完肖培东老师的这篇备课手记,我知道我怕的原因是什么了。自开始我就一直没有把这篇课文读懂,也没有把这篇课文教透。因为我读书少。叶世慧老师说过,想要读懂一篇文章,裸读至少要20遍。可能说的这个数有点夸张,是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我来讲,《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我也裸读了至少20遍,可是我还是没有看懂。人家还说了一句话,要想读懂一篇文章,至少要读20篇相应的研究论文,比如说高校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这也是我从未做到的。那我想如果这两条我只做到了第一条,我有没有办法教好书呢?她还说了一个最底线的东西:读好教参。反复读教参上的每一句话,包括教学目标、文章的主题、手法和不同专家的解读,而不仅仅是读课后练习题。读完肖培东的这篇备课手记,我觉得应该最起码能把10篇博士论文给省了。这篇文章抓住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与”和“一”分析解读。

肖老师在备《湖心亭看雪》也提到了他曾经陷入和我们同样的困惑,《湖心亭看雪》内涵非常的丰富。他读到了张岱沉痛的亡国之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读到了潜潜隐于文中的愁苦,他甚至能从文章开头的明代纪元和行文的中间读出他精神的苦闷,读出他的孤舟独醒。读出他的高雅,读出他的纯净。他说开始读的是悲苦,是痛处,是逃离,是纠结,是嗟叹。后来读的又是坚持,是信仰,是倔强,是温暖,是高深莫测,是得意洒脱,是不屑中的高傲,是无奈中的超脱,是儒家的独善其身,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有入世的艰难,还有脱俗的怅惘,有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本质。说实话,他读的真深,为我开了眼界,打开了我对张岱的深层认识。但是肖老师又说文章必然会越读越厚,也必须越读越薄。如何让十三四岁的学生读懂这份历经沧桑后才有的深沉的人生感慨呢?很难!文本的解读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而产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的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过程。而这个主体是学生。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无法交尽所有,也不必交尽所有。

从微小处入手?一个字也许就能触碰到文字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批文入境,入境染情。一个“一”字,他带领着学生读出张岱的孤独与寂寞。一个“与”字,他读出张岱多么想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间的想法,这一个“与”字是一种渴望,一种憧憬,一种天人合一的信念。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解读是否权威,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入阅读,浅出教学。虽然我还学不到肖老师那种精妙的切入点,但是我觉得这种精妙的切入点一是靠天赋,第二个还是靠不断的积累学习。

第二篇文章是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的一位季勇老师,写的《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植树的牧羊人》备课手记。我着重看这一篇是因为我也曾经教过《植树的牧羊人》,上过区级的研讨课,我也听过很多这篇的同课异构。就想看看名家的设计和我们普通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大体上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但是细微之处还是有差别的。在他的教学设计中,他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第二个环节是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说说对牧羊人的认识。这两个教学环节,我在教学中也运用到了。他还有两个环节。第三个环节是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作者引用王荣生教授将教材文本分为四类的说法:分别是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他认为《植树的牧羊人》属于单元的次篇,缺乏作为定篇的底蕴,可以用作小说的例文处理,或者是小说样本来处理。重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和能力,并参照人文主题“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得出“提升人生境界”这一课文主题。第四环节他提到了归纳这篇文章中学到的知识,比如说默读方式,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和关键议论性的句子,体悟文章的主旨等。这样我想到了有老师曾提出来,语文老师应该在每一节课的最后给学生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吸收、总结。在这五分钟的时间内,应该问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如果说是在这篇文章开始之前,比如说不知道什么叫做衬托,不知道什么叫做类比,那如果在文章结束之后明白了什么叫做衬托,明白了什么叫做类比。在文章之前不知道什么叫做侧面描写,不知道侧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在文章之后明白了侧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在读文章之前不知道人这一生该怎么过,在读完文章之后,能够最起码明白人的一生可以像作者这样过。这就是教学有果。

我今天谈的看书收获并不是很深刻,只是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点点滴滴的想法。有人说语文是一个非常没有用的学科。没有什么专业技巧,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但语文学得深的人,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能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语文又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学科,这么多年,我真的在用自己的语文所得经历缝补人生。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精髓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能够与先贤对话,触摸文化的最深层脉搏,语文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能够引领一代又一代少年培养他们,用知识引领他们,触摸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瑰宝,涵养生命的深度与厚度,抵挡人生的风雨,这就是我们的价值吧。所以为了这份价值,我可以读点书,再读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