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对老年人也倡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强精神。
我们的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玩心太重,坐下读书就无精打采,甚至厌学、逃学……
孩子不自强,不能只怪孩子。我们的教育不当也有原因:其一,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其二,否定和责备多,肯定评价少;其三,包办、代替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
1. 帮助孩子树立奋斗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奔头。当然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定得太高,总也达不到,孩子会失去信心。孩子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就及时肯定,孩子就会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
2. 帮助孩子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成就动机,渴望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孩子订出了具体奋斗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关键。
3. 变责备为激励。缺乏自强的孩子,越责备越没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家长要转换思维方式,改责备为激励。常用的语言是:“这次干得不错”,“有进步,我很高兴”,“好样的,再努一把力会更好”,“你真行”,“知错就改,挺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4. 取消包办代替,多给孩子自主机会。在生活和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坚持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强精神的形成。
5.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孩子的成长,必须经过各种考验,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丧气,总结教训,振奋精神,继续前进。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重要时机。让孩子从小懂得“人生无坦途”,“要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