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师论文 >> 正文

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

作者:徐金培来源: 编辑:李峰涛 访问次数:发布时间:2017-04-18

[摘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有效地德育渗透,仍有待教育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校园文化构建对德育的影响进行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渗透

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而校园环境又可以分为校园硬环境和校园软环境。校园硬环境即是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体育设施、教学设备等教学必须的场地和用具;校园软环境却是指围绕校园硬环境所构建的校园文化环境,它包括名人名言、励志文字、图片说明以及丰富多彩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即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我们的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增加和融入德育内容,有机和谐地贯穿德育主线,将教育意图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让学生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校园文化对自己心灵净化和情感熏陶的影响,从而进行有目的、有成效的德育渗透。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渗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小”见“大”,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校园文化具有弥散性。校园文化对学生施加道德教育不是硬性灌输,它所营建的是一个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氛围,一个有助于求学、上进和做人的“磁场”。它的影响弥散于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和鞭策。优良的校园文化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举止和严谨刻苦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应当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在墙上张贴名人名言,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把他们的感受以精炼的语言总结出来,还要让学生自己的剪纸、书法、美术、漫画作品上墙,从小的细节来形成大的影响。孩子们在惊喜之余,会更好地实践。这样,也就能真正实现“使学校的每一处地方会说话”,达到以“小”见“大”的德育渗透效果。

二、以“趣”寓“理”,让每一个细节都显情。

校园文化形成后,会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它通过其文化因素的暗示,渗透于学生的心理,就如一双看不见的手,去规范学生们的行为,对学生们实施隐形管理。即使不对学生施加特殊的教育措施,学生的不良言行也会逐渐收敛,渐渐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即是环境育人的功能,是校园文化所起的导向作用。

我们对校园绿化的文字作说明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以好朋友的口吻,或亲切交谈,或恳切商量,体现一个“趣”字。像迎春花的文字说明:“我用黄色的小喇叭吹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多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还有黄杨的介绍:“我们虽然矮小,手拉手就成了一堵墙。”既道出了黄杨的特征,又蕴含着团结合作的重要。还有对泡桐的描绘:“风不怕,沙不怕,再苦再难,我也能成长。”让人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别碰我哦,我怕疼!”草坪上的提示语,调皮中充满爱怜,温馨了校园,更善良了心灵。这种趣味性的校园文化,以“趣”寓“理”,细节显情,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以“点”铺“面”,有“散”有“序”,形成德育氛围。

我们在进行文化环境创意时要力求做到离学生以“点”铺“面”而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校园的走廊、墙壁、花草树木、厕所等都要挂牌“上岗”。“我给小草一片爱,小草给我一片绿。”“伸伸手,弯弯腰,纸屑不见了;微微笑,开开口,文明形象好。”“我们爱花草,花草以清新回报我们。”“不要踩我好吗?因为我和你们一样,正在成长。”水龙头边的“节约一滴水,蔚蓝一片海”,电源插座旁的“别碰我哦,我会伤人”等文明提示语,点滴之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与景观的“交往”中获得精神的建构。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序”,体现在有计划、有制度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所建构的精神文化。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因此校园文化所包含的潜在因素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我们更要注重序列性。如展示牌“校园喜事榜”,专门展示学校、老师、同学的各种荣誉、奖励等,右下方的一行小字发人深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学生们在感念荣誉要靠努力去获取的同时,更受到了“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前进的道路上没有休止符”的激励。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更能塑造学生的内在品格和素养。如每周都要定期举行的第二课堂活动,周一的书法、下棋,周二的球类运动,周三的长跑,周四的跳绳、踢毽子等课外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各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众“星”捧“月”,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说的“月”即指校园文化的主导,“星”是指围绕主题校园文化而构建的校园文化。比如以《论语》文化作为学校的主导文化,以此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之益勿需赘述。我们从实用角度出发,挑选《论语》中易记易背,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有劝诫意义的近200条,分成 “学习论语”、“做人论语”等12类,在校内建《分类论语》文化墙。在教学楼所有教室内外和宿舍区以条幅、扇扁等形式悬挂《论语》经典名句100条。实施“每日一论语”工程,广泛开展学生《论语》大课堂,每天清晨带领全校学生诵读一条《论语》。清晨诵读《论语》的朗朗书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教育的本源性梦想!使这轮明月时时悬挂在师生心中。

我们以争做“阳光男孩”、“阳光女孩”为平台,通过“比学习、争做阳光男(女)孩大型演讲”等活动,全力打造未成年人积极向上、健康乐处的阳光心态。在全校学生中开展“阳光男(女)孩”标准大讨论,让每位学生写心得体会和经验建议,“阳光男(女)孩” 应在思想、言行、学习、生活、做事等上首先是积极向上的,其次是健康不庸俗的,再次是愉悦的,总体上即是应具备“阳光心态”的。这些校园文化之“星”,将《论语》这轮明“月”烘托的更明更亮,在全校范围内形成 “阳光心态、儒雅风范”的德育底蕴。

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受教育者内心建立自我教育的道德标准,校园文化环境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学生在与其反复“对话”中不断地得到塑造,拓展了自身的生活视野,完成了自身的品德形成。

可见,有计划地构建校园文化,创造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的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校园文化个性,并通过它来熏陶、影响学生,完成学校教育的德育渗透,无疑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资料】

①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②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l).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④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86.

⑤孟韵.校园文化氛围与素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1999,(2):21.

⑥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