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师论文 >> 正文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作者:徐金培来源: 编辑:xujinpei 访问次数:发布时间:2017-04-18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许昌学院附属中学  徐金培

现今学生对古典诗词普遍缺乏兴趣是古诗词教学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但教师又不能放弃古诗词的教学,因为学习古诗词是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言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既然无法回避,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古诗词教学的契机,尽快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争议,结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阐述在古诗教学中的一些策略,从流行歌曲与古诗词以及古诗词教学的联系谈一些粗浅的意见和看法,意在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流行歌曲   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

学习古诗词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现在古诗词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追根究底,学生漠视甚至排斥古典诗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时代的差距产生的“阅读隔阂”。

古诗词是用文言文来表达的,而我们学生学习的是白话文,这就造成了古诗词的难以读懂,两者之间的差距自然就拉开了。再加上诗词特有的意境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需要一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时诗词中的情境不能马上领悟,需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的成长体验慢慢地才能有所感悟。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周围充溢的全是超女、KTV、魔幻、博客等文化快餐和文化舶来品,古诗词远不如动漫、网络游戏、MP4、手机短信等现代高科技的时尚生活来得刺激而有吸引力。时代环境不同了、生活体验不同了、语言特点不同了,种种原因拉开了彼此之间的距离,隔断了两者之间的交融。

2、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

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网络游戏、动画、影视、流行音乐、偶像明星等等占据了学生的业余生活空间,网络语言、现代词汇充斥了孩子们的对话主题,现在的文化碰撞热点完全不同于古代诗人的低吟浅唱推敲。教师经常看到学生的课桌里放的是一些卡通、漫画、小说、武侠或言情一类的口袋书,阅读这些书,语言口味受到侵害。学生的阅读层次、阅读品位变低,拿到高雅的古诗词自然就没精打采,索然寡味。

3、死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激情。

可以说古诗词都是古代学者智慧浓缩的精华,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去“巧妇巧烹”的。在现在的教育生活里,有时因为教学的重负荷和快节奏,我们往往会有偷工减料的“速成教学”,于是人为地隔离了孩子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例如我们常常用老五步法来教学古诗:“解释题目──读通诗句──解释字句──串讲诗意──总结思想”来教学古诗词,以会背会默为最终目标,于是往往完整和谐的诗词艺术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蕴含的意境往往词不达意。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多年来的古诗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虽然表面看学生会背诵默写了,可惜他们没有兴趣,所以不能“吸之精华”,于是也人为造成了理解的错位。

面对如此尴尬境地,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诗词的文化价值,缩小阅读的时代差距,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及文本的直接沟通。通过平时观察以及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流行文化比对古典文化更容易接受,尤其是流行歌曲,他们既然对现在的流行歌曲可以欣赏,自然也就会欣赏同样具有音乐性的古典诗词。学生对流行歌曲的钟爱应该成为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一个机缘。其实仔细思考,也不难发现流行歌曲与古代诗词的密切联系,二者的主要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有其本质的相同。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的时代的特征。都是古今不同时代文化的代表,在抒情言志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抒情言志的良好载体。人是需要表达情感的,更需要情感表达的方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就是不同时代人们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当一个人在古诗词与流行歌曲中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间的感动足以说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相通相融。

2、二者都有风格多样性的特点。

流行歌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人们的欣赏需求,因而诞生了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歌手和歌曲。歌手中有令人振奋的摇滚型,有流浪沧桑型,有深情忧郁型,有温柔细腻型,有青春动感型,有成熟稳重型,他们所演唱的歌曲有的给人启发思考,有的令人精神振奋,有的令人黯然神伤,有的令人陶醉放松……总之,正是由于不同个性的流行歌手与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形成了流行乐坛的多元化,而同样,我们再看古代“流行乐坛”——诗词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唐诗有田园派、边塞派、山水派、闺怨派、战争派……,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诗词风格有的令人奋发激昂,有的令人感伤哀愁,与当代流行歌曲在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上如出一辙。

许多现代流行歌曲的词作者,更是喜欢借用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和内容,将其展开或将其作为思路加以演绎,因此许多音乐人,大胆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曲传唱。比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月满西楼》等歌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浑然天成。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具有不同的语言和内容特征,一个似乎太俗,一个又是那样高雅。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无论从情感表达、表现风格、还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对流行歌曲又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如果能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现象,恰到好处地将流行歌曲引入到古诗词鉴赏的课堂上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还能缩短他们与古诗词的距离,可以巧用以下方法:

1、和乐配奏,吟诵兼唱

追本溯源,古人作诗之后是把作品当作歌谣一般吟诵的,有平有仄,充满节奏之美。尤其是曲子词,就是配着特有的词牌旋律来依声填词的。事实上,诗与乐在艺术的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不正是当时民间广为传唱的民歌,经过周王朝乐师筛选整理而成的吗?我们的古诗词浓缩了音节的组合,和谐的节奏、抑扬的声调,是一首首美妙的诗意之歌。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含在诗中的音乐元素,可以把诗词“唱”得更美!

 首先,在诗歌的朗诵中,咱们老师千万别千篇一律地让学生摇头晃脑地像个“老头子”一样,有时也来点儿别出心裁。

比如:杜甫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运用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和《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的旋律,恰好可以表达诗歌中景色的秀美和感情的激越,学生将诗词改成歌词,在课堂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诗歌教学,增添了情趣,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中特有的韵味和情感。这种“师生共创配乐法”比课外找古乐来配诗朗诵要方便教学,在操作上也简单易行。

2、巧用对比,歌诗传情。

请看《蒹葭》教学设计

(播放幻灯片1,欣赏《蒹葭》古曲吟唱,创设情境。)

一、 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灯片3)

二、 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 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

(3) 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

1. 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播放幻灯片5)听读诗文: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 引导: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2.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 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 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 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 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播放幻灯片6)赏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请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读,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2、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

3、 教师点评,明确: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 审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那滴滴打在芦苇从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 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五、(播放幻灯片7,点击超级链接)品读: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六、(播放幻灯片8)创读: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

歌曲《在水一方》和古诗《蒹葭》相同,当学生得知这是改编的古诗词时,“惊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讨论更是兴味盎然。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浓了,理解也就更深了。

3、古韵新曲,吟唱达意。

一些流行歌曲素材源于古典诗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配上流行歌曲的曲调。但要注意强调情感的吻合,节奏的和谐,韵律的婉转。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尝试中,古典诗词也就自然植根在他们的心目中了,学习古诗词也就变成了有趣的探索。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知识积累,在美妙的乐曲中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感。

由此可以发现,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诗歌最早就是从劳动歌曲分化出来的,本身就具有音乐性、情感性、韵律美,而流行歌曲也是优美的旋律,和谐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音乐是可以拉近距离的。现在一些孩子拥有MP3、MP4,除了听流行音乐外,也可以今为古用,下载一些古诗词来唱一唱。现在到网络上去搜索一下,已经有配曲演唱的诗歌有很多:《三国演义》里采用了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王维的《阳关之叠》……细细想来,徐小凤演唱的《相见时难》不就是李商隐的《无题》吗?周末布置作业,发动学生在网络上去搜集一些古诗词的歌曲,大家来听一听、唱一唱,也是个好主意,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体的工具来学古诗词,真是新瓶装陈酒,很有意思。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歌朗诵中的抑扬顿挫,表达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诗歌与音乐是相融相依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就曾经在2006年12月初,带着CD走进了北京市平谷区《古诗词歌曲进校园》的活动启动仪式上,积极提倡以歌曲的形式来演唱古诗词。他把《明日歌》、《春晓》等诗都配上了乐曲,真可谓古韵谱新曲。吟唱诗歌让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撞出了灿烂的火花。

当然,教师不能把流行歌曲当作救命稻草滥用于古诗词的教学,应该因人而定,因时而用,相机而行。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课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探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古诗词教学之路。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氤氲中去领悟古诗词无尽之意、无尽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专题》20017月第1

  2、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20066月第1

  3、孙双金《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20014月第1